12月3日的“国际残疾人日”(International Day of Disabled Persons)是一年一度的活动,旨在促进人们对残疾问题的理解和动员人们支持维护残疾人的尊严、权利和幸福。
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多的国家,预防听力残疾很重要。
听力损失及分级
听力损失,是指听觉传导通路当中出现了器质性或者功能性病变而导致的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
程度比较轻的,有时候我们也叫做重听,程度比较重,并且影响到日常交流的我们也称为聋。可根据下图简单判断自己或他人的听力情况:
听力损失的原因
生活中引起听力损失的原因有很多,常见有以下几种:
1.先天性听力损失,包括先天性结构畸形、遗传性听力障碍、母亲妊娠期间病毒感染、胎儿发育异常、娩出时产伤等。
2.后天听力损失,常见就是耳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内耳)及听神经、听觉中枢的各类外伤、感染、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听力损失;其次由于长时间接触噪声、服用耳毒性药物等造成的听力损失。
3.随着人年龄的增长,身体各器官的机能出现退化,引起听力损失。
如何保护听力
听力如此重要,而耳聋的发生率又如此高,我们要怎么保护已有的宝贵听力呢?
1.避免接触噪声:勿长时间待在高强度噪声的环境中;
2.减少耳机使用时长:在使用时遵守60-60原则,即使用耳机每次不超过60分钟,音量不要超过60分贝;
3.避免物理性伤害:如掏耳屎、游泳时进水、外伤等引发耳部疾病;
4.避免感染,积极治疗耳部的急、慢性炎症;
5.防止药物性耳聋:避免服用一些耳毒性药物;
6.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作息。
一定要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若发现问题,医生和家长均需注意宝宝听力情况,定期复查。如果在出生后3个月再次检查确定是听力障碍的话,就要尽早进行治疗,例如配戴助听器或考虑人工耳蜗植入,不要耽误孩子言语发育时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孩子有没有寻声现象,即听到声音会去寻找声音的来源。如果发现没有这个现象,就要尽快来医院就诊。
另外,也要多关注老年人听力问题,不要觉得老年人听力下降是正常人体衰老过程就不重视。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比较明显,老年人群越来越多,由于听力问题而出现交流障碍,听觉下降随之可引起认知改变、性格改变、脱离社会等不良影响,或者表现为孤独、抑郁、离群独处,或者表现为多疑、脾气暴躁等,极大影响了生活质量。
老年人听力下降与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密切相关,因此,我们一旦发现老人有听力问题要及时就诊,避免错过佳干预时间。